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刘琦等不当责降熙宁二年八月 北宋 · 范纯仁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四九、《范忠宣公奏议》卷上、《国朝诸臣奏议》卷一○九、《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五八、《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三六
臣今日忽闻诏令,以台官刘琦等言多失实,事辄近名,擅去官曹,动喧朝听等罪,各落御史,降充监当者。
闻命之际,中外震惊,人臣以率职为忠,人君以纳谏为美。
率职之臣获罪,则忠勤不劝;
纳谏之风或阙,则君德有亏。
是以仁宗皇帝开广言路,优容诤臣,执政不敢任情,小人不能害政,以致太平日久,亿兆归心。
先皇容纳直言,未尝变色。
是时吕诲等与臣为御史,亦尝擅纳告身,皆蒙慰谕封回,自是等力求外补,此陛下之所亲见,固为万世之光。
陛下述事继明,思绍先烈,而因二三执政不能以道事君,教化或失其后先,刑赏或乖于轻重,中书藏其本末,但致外议喧腾。
凡居言责之臣,敢不即时论奏!
既许风闻言事,即是过失得原,而柄臣遂非,捃摭其罪,欲其畏避搐缩,遇事不敢辄论。
虽于政府便安,而陛下将何所赖?
执政王安石文学自负,以议论得君,专任己能,不晓时事,而又性颇率易,轻信难回,举意发言,自谓中理。
近以陛下切于求治,安石不度己才,欲求近功,忘其旧学,舍尧舜知人安民之道,讲五霸富国强兵之术,尚令则商鞅,言财利则背孟轲
鄙老成为因循之人,弃公论为流俗之语,异己者指为不肖,合意者即谓贤能。
所以荐薛向为通才,指吕诲为无用,致陛下无从谏之美,使时政有揠苗之忧。
臣常失望痛心,故已屡有陈奏。
孟子曰:「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
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陛下有尧、舜之资,而安石桑羊之术,不恭甚矣。
四方百姓未安,而安石欲使小人以扰之,贼之甚矣。
加以曾公亮年高不退,廉节已亏,且欲安石见容,惟务雷同茍且,旧则好拘文法,今则一切依随。
赵抃心知其非,而词辩不及安石,凡事不能力救,徒闻退有后言。
此皆陛下大臣所为,安得政令无失?
求谏尚恐不及,何暇深责诤臣!
盖以安石之心,将欲果于兴事,所以深恶言者,惩戒后来。
殊不知成汤罪己而兴,禹拜昌言曰圣,周道既衰,则有防川之蔽;
秦法虽暴,而有敢怒之民。
陛下睿知聪明,洞照古今,岂可启宠偏听,而失天下之心?
伏望陛下平气虚怀,深为国计,将等责降告敕速赐追还。
安石不可久在中书,必恐任性生事,宜速解其机务,或且置之经筵,足以答中外之心,弭未然之患。
如是,则商汤改过之美,可复见于今;
帝尧从欲之仁,不独称于古,臣不胜大愿!
然臣久居谏列,智虑不明,不能救止未然,遂致圣政有失,虽陛下不惮改作,而臣之职事已隳,岂敢复在谏垣
辄已居家待罪,自今月十日更不供职,伏乞重行贬窜,以戒百官。
〔贴黄〕今后政府臣寮,每欲主张亲知,但只先同议论,后至签敕之时,别作回避,则言者无由奏弹,陛下岂可不察。
刘述方被勘劾,恐执政陷以稽迟之罪;
刘述既见事有未安,自当不敢行下,本是尽心职事,却蒙执政深怒。
王安石旧作中书舍人纠察在京刑狱,亦曾缴纳词头,不肯入谢。
今日不存忠恕,以至于此,亦乞陛下详察。
刘琦等不当责降第二状熙宁二年八月 北宋 · 范纯仁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四九、《范忠宣公奏议》卷上、《国朝诸臣奏议》卷一○九、《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三六
臣昨日上言,乞追还刘琦等责降诰敕,臣已居家待罪,以俟窜殛。
然有爱君之心,尚冀一伸。
伏缘台官为天子耳目,将使警察百辟,以防权倖之非。
等一言柄臣,便蒙落职监当;
若指君父之过,则将何法以加之?
况自先皇帝以来,人主未尝自有过失,皆因大臣举措不谨,玷累朝廷。
且君父既为人所玷累,则忠臣孝子,宁忍不言?
陛下不察其心,更加贬窜,不惟自摧耳目,乃使忠孝莫伸。
方今多士盈庭,大半趋附执政,陛下更以法令驱之,使畏大臣,则其任性恣行,何所不至?
陛下虽欲制驭,必伤终始之恩。
所以人主虽当仰成执政,而督察之任,委之台官,俟有过愆,则使弹击,下以使大臣知惧,上以全君臣之恩,此是从古以来驭臣之要道也。
陛下将臣此奏,反覆究详,特与追还二人,以正朝廷之失,则臣死之日,犹生之年。
论南北和议绍兴十二年八月 南宋 · 秦熺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九八、《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六
上孝悌绝人,前古帝王所不能及。
以二圣母后之在远也,忧思感伤,戚戚无一日舒容。
举足出言,宸念未尝少忘。
衣不重帛,食不二味,居处惟茅茨之陋,自奉悉简素。
有旨有能还二圣母后者,王侯节钺,尽以充赏。
问安之使,奔走道路,殆无虚月,终莫得金人要约。
建炎四年冬十月御史中丞秦桧归自金,盖扈从北狩者累年,朝夕侍二圣旁。
方靖康之变,金人立张邦昌,咸北面以事异姓。
独冒白刃不从,抗辞乞存赵氏。
临大节而不夺,金人敬奉之。
故知彼之事宜为详。
因曲折为上言之。
且念兵威未振,知和好之未可通也。
既擢与政,未几为右相,方图维事机,以济大业。
左相吕颐浩嫉之,力加沮抑。
既去位、悠悠积岁,用事者趣办目前,无有任其责者。
绍兴三年冬十月,金遣李永寿来,徒多端须求,矫诈无诚意。
春正月,遣章谊等往北返,事亦弗济。
七年春正月,何藓自金中来,报太上皇帝之讣。
上哀恸号泣,遣王伦迎奉梓宫,不遂而归。
八年春正月,复往,亦弗从。
上哀毁过制,居三年丧如一日。
每出荐奠,号哭失声,涕泗挥洒。
凡侍奉赞导之臣,皆弗能禁止。
圣孝之美,未易殚举。
上悼国步之多艰,治功之未效,且厌凡才不足倚也,求助益切。
三月辛卯,复拜右相,久益知忠诚,而谋谟可大有为也,故议和之计决矣。
左相赵鼎抑沮甚力,因修史加恩制,密谕直学士院吕本中为制词曰:「谓合晋、楚之成,不如尊王而贱伯」。
盖豫为后日奸图。
首相,不复留意国事。
用兵则徒擅都督之名,略无措画;
及议和,则阴怀首鼠,于进对之际,未尝有可否。
阴结党与,肆为诋欺。
其负眷意如此。
迨秋,遣通和之使,而王伦等遂行。
后自金中还,将及境矣,和议之成否未能知。
知不复任责,亟为脱身自全之计,力求解政。
又令其死党张戒,乞复留,设为诡词,诳惑天听,沮败善类。
赖上睿明,不得肆其奸。
是年冬十二月,达赉遣张通古至,欲先尽还河南故地,徐议馀事。
金诚意若是,盖南北未有也。
使者入境以及行朝,士大夫议论汹汹,皆以为不可信。
枢密院编修官胡铨上书,力诋大臣,冀必置之死地。
执政王庶侍从如曾开、李弥逊,台官方廷实馆职范如圭等,尤唱异论,蛊惑群听。
其他不能遍举。
盖怀奸饰诈者,但欲取一时市井虚名,而利害不切于身,初无体国亲上之意,故趋向如此。
既而舆地果复,亟遣官省治陵寝,抚循民庶,且经画数路急切之政。
故陷身异域者,有更生之幸,亹亹来归。
亟命韩肖胄报谢,继令王伦、蓝公佐迎梓宫及奉太母之归。
既而金之次帅乌珠恚功之不由己出,遂渝前日之盟,拘留王伦,但令蓝公佐归,因引兵犯汴都,而留守孟庾等率众投降。
先是命刘琦以兵北戍,以备不虞。
偶与敌遇于顺昌于诸将中素号有谋,与战至数十,捷音相继以闻,敌败衄而退。
朝廷度必再入犯,于是大修兵备
十一年,果竭众以犯淮西,必欲以全取胜。
时遣三大将领兵进击,而岳飞阴有异谋,迁延顾望,拒命不进。
韩世忠、张俊皆屡与之战,杀获不胜计。
敌知我不易攻也,率众退走。
既班师,主上圣明,察见兵柄之分,无所统一,凡有号召,多为有不至。
于出师之际,又不能协力徇国家,恐有缓急,必致误国大事。
乃密与谋,削尾大之势,以革积岁倒持之患。
一日,大廷宣制除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帅枢密使副,由是天下兵柄,尽归朝廷矣。
然是举也,孰不以为善?
前此独无敢睥眤者,有识之士方惧金人之平,四方底定,而此辈跋扈自肆,意外事有叵测者。
今一旦悉屏听命,如玩婴儿于股掌之上,销祸于未然。
既以协诸军之公愿,谓自此愿尽死力,远近欢呼,切叹睿断英果,措意宏远,知敌不足忧,而太平可指日待也。
上既日新厥德,内修政事,专任一德之臣,以为腹心。
益练甲兵,治财赋,悉为之图。
敌势数不利,又知我之有备,设施措画,赫然惊人,规摹出其意表,而战胜攻取,兵威盛强,非前日比。
且虞后悔之及,遂纵莫将、韩恕以归。
二人者使敌中,被留阅岁且半,无故听归,其意盖必有在。
冬十一月,果遣萧毅、邢具瞻为审议使副,必欲连和。
时众议纷纷,莫以为然,谓当堕其计中矣。
上以宗庙社稷之重,下爱惜生灵,且念梓宫未还,母后兄弟久隔,亦灼见敌情,保其无他,奋然独断。
力赞上,以为图谋和议,今踰十年矣,前此乌珠争功,故败成事。
今兹之来,乃自为盟主,敌善意也,机会不可失,无可疑者。
遂斥浮言,排异议,从其所约,一意奉迎之图。
既遣何铸报谢,逮至敌庭,默然无一言而返,梓宫及母后之还亦弗知也。
御史中丞签书枢密院事,固宜与闻国论之馀,而犹持异意,且疑贰而亟图归,则今日之举,非君相合德,深见事情,曷克有济?
初,岳飞拥众兵据上流者累年,稔成罪衅,日图反叛。
至是皆暴章,首告继踵,逮核实于天狱,悉得其情,逆状显著,审谳无异,与子云及其党张宪皆赐死。
于是天讨有罪,故桀傲者懔懔知畏,咸奔走承命之不暇,而政刑修明,国势益尊彊矣。
臣等窃惟金人为中国患,今十八年矣,唯修好通和,实今日至计。
前后用事之臣,费日穷年,未有以为意者。
渊衷监观,利害既审,任兹大事,实难其人。
爰出独断,复命而相之,其大节孤忠,奇谋远识,盖察之有素矣。
亦感不世之遇,自任天下之重,精白以承休德,不退缩以避事,不猜忌以妒功,不疑贰以败谋,不矫激以沽誉。
其图事揆策,料敌制胜,咸仰契圣心,用能夙夜自竭,以符特达委任之意。
敌亦知所畏服,无复敢肆,有请必从,不愆于素。
故上以安宗,下以保黎庶,送往事居,又足以副天子宁亲之孝,一举而众美具焉,无不悉如其意,成效章章如此。
向之拱手以幸失,誊口以兴讪者,皆叹服圣谟之不暇,赧然羞汗,悔前非之无及矣。
然是举也,危疑险阻,盖备尝之,非独翊赞之难,任之为难也。
《书》曰:「惟尹躬暨汤,咸有一德,克享天心,受天明命,以有九有之师」。
又曰:「德惟一,动罔不吉」。
故臣等于今日之事亦云。
送游公玉 南宋 · 李流谦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三、《澹斋集》卷一四
吾党之合,何为其合也?
善相推,所以相劝也,未至而相告,欲其进而至于是也,非是则不合矣。
君公玉,予同年友也,捷敏有异材,能词章,皆出人数等,又矫矫自持,将赫然一世者。
来官吾乡,予始识之,而定交焉。
公玉于予,亦倾倒展尽。
然予与之处,知其善,心辄慕之,说于人吃吃不离口,不自嫌其謟也。
及其自托于不能,咨所未至,亦殚言无隐,不自疑其讦也。
故公玉以予称其善则亲之,以予告其所未至则敬之,是以待予也亦然。
仕再周岁,又摄邑三阅月,予不一毫干之,非惧其却我也,惧其责我曰:「尔何等告我而私溷我,则平日与我言谔谔者,信乎哉」?
故予与公玉交,自谓无愧。
公玉今解去,予戚戚于怀,盖公玉之义,予称之常不足,而告所未至仅千百而一焉。
故公玉可无予,若予则一善不闻,而其不肖非常有若公玉者旦旦其侧,一一而磨切之,则恐放而底于戾,是以其去则重惜之。
虽然,公玉台阁人,讵肯为予留哉!
别樽既酌,姑书其所以与公玉合而惜其去者,为送行序。
振古义而笃交道,将不在是夫?
尚书王公墓志铭1193年 南宋 · 陆游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四八、《渭南文集》卷三四、《楚纪》卷四九 创作地点: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
宝谟阁直学士正议大夫致仕、赠银青光禄大夫王公既葬之二年,孙宿来请于公之里人陆某,愿次公出处,请谥于有司
某辞不获,既以状授其家,宿复来,泣且言曰:「古之葬以碑封,因识于碑,则碑固在墓外。
后世隧葬,识于隧中,非古也。
吴会稽之葬弗隧,则虽已葬,刻石墓旁,实为近古。
惟丈人予之铭」。
某辞以既尝状公之行,愿更求名卿巨人以信后世。
宿复泣言:「近世固有既为状,而复为之碑者,丈人何独谓谦」?
某用是不果固辞。
惟公讳佐,字宣子会稽山阴人
曾大父讳仁,大父讳忠,世有隐德。
讳俊彦,以进士起家,经行尊显,为时醇儒,仕至左宣义郎太平州州学教授,赠至特进
两娶同郡叶氏,追赠同安永宁郡夫人
安实生公,幼而颖异不群,七岁,特进为讲《孟子》,即能复讲,不遗一言,退无矜色。
特进叹曰:「吾家积善百年,当有兴者,是子其当之乎」?
十八,补太学生
二十有一,以南省高选奉廷对为第一。
方唱名时,趋拜进止,详华中度。
高宗皇帝喜动玉色,授承事郎签书平江军节度判官厅公事。
未赴,召为秘书省校书郎
秦丞相专政,其子熺以前执政提举秘书省,馆中或趋附以为捷径。
公独简默严重,未尝妄交一语,尝语同舍曰:「唐三馆故事,丞相与赤县尉均为学士,安得妄自屈哉」!
熺闻不能平,嗾言者论去之。
逾年,请祠禄,为主管台州崇道观
丁特进忧,服除,会秦丞相死,熺亦斥逐,起家拜秘书郎,兼玉牒所检讨官,迁尚书吏部员外郎
右司郎阙,以公兼领。
秦丞相夫人王氏,陈乞旧所得恩数之未用者,自称冲真先生
公持白执政曰:「妇人安得此名?
向者误恩,有司不能执,为失职,今当追正。
然王氏封两国夫人,盖祖宗以宠亲王之配及外家尊属者,何可辄引以阶僭紊,当并夺之」。
执政不能听,但寝其请而已。
后王氏死,卒夺先生号,识者犹恨不尽用公初议。
同安夫人墓在山阴,为盗所发,公即日不待命,奔赴至墓。
一日获盗,公与母弟左司公公衮欲手杀之,亲戚为言,此在法固当死,不患仇耻不雪,乃告于有司。
公既敛葬,犹不忍去墓所。
朝旨趣还,不得已,造朝。
逾月狱成,盗不死,左司公愤切,手戮盗,挈其首诣郡,自系待罪。
公乃乞尽纳官以赎弟罪,诏给舍议,给事中杨公椿等共议曰:「《春秋》之义,义复仇。
公衮无罪。
佐纳官之请,可勿许」。
诏曰:「给舍议是」。
于是趣公就职如初。
绍兴二十九年二月,拜起居郎,遇事直前献纳,多所裨益。
未两月,以台评罢。
然言者诋公甚峻,至请投窜,而上终保全之,命守外郡。
遂知永州
公自初仕,即在馆阁,未尝一日历州县。
到郡,每决事,吏皆抱牍立数步外,不呼,不敢辄进。
公亲与民语,有冤者得尽其言。
诞谩者一再诘,皆词穷折服,自谓当受罚。
公乃延见诸生,劳问耆年,凡可美民俗、励士节者,举之无遗。
又言,永之士众于道州,而解名才及道四之一,愿诏有司稍均之,庶无失士。
徙知吉州庐陵号江西剧郡,人疑公且困于事,不得复闲暇。
公至,为政如零陵时,不知有闲剧之异,而事亦顿省。
治声闻于行在,诏直宝文阁
逾年,徙知明州,仍命入奏。
张丞相浚力荐公及王侍郎十朋、张舍人孝祥,以为可大用
既对,寿皇圣帝谕以且有亲擢,既退,除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兼权户部侍郎
公力辞,且言:「臣昨面奏,乃者户部江东岁歉,有江西和籴之令。
臣在江西,实见一路决不能独出百五十万石,而关子、茶药、乳香之属,既不能售,必至抑配,其为民病,且甚于江东之饥。
今臣若不自揆,贪荣冒受,而未有以为策。
他日固不敢逃谴,然民力国计,将何以支。
愿复补外,或止供检正职事」。
诏不允,仍兼侍讲
汤丞相思退首相江淮都督,请公参其军谋,公为汤公言:「虏方议和,而以兵入吾境,此非其酋本旨,盖用事者幸一胜以遂所求。
当选骁将精卒,乘其骄惰,急击之。
彼以败闻,则用事者且得罪,吾可从容制之矣」。
会汤公去位,公亦罢参谋
方是时,疆埸未靖,调兵遣戍,用度日窘,且诸路岁颇不登。
公从容应变,窒漏察欺,事无不集,而民间泰然如无事时。
会永宁夫人卧疾,恳求奉祠,改权吏部侍郎,请不已,乃复以直宝文阁宣州,徙知建康府行宫留守
建康自车驾行幸,建为别都,居守执政侍从久次者,惟公以威望被亲擢,中外皆知上任属之意。
妖人朱端明、崔先生,挟左道,与军中不逞辈谋不轨且久。
及公至,相与谋曰:「是不可欺。
少缓必败,不如先事发」。
乃共约以大阅日起事,虽极诡秘,而公已尽得其阴谋。
一日,坐帐中决事,命捕为首者至前,略诘数语,即责短状,判斩之,而流其徒数人于岭外,馀置不问。
僚属方候见于客次,无一人知者,见公掷笔,乃异之,而妖人已诛矣。
公方阅案牍,治他事,如平时,良久,延见宾僚,乃退,无一毫异于常日。
又徙知平江隆兴二府
未赴,会知上元县李允升坐贿,前事未作,已丐寻医去,而谗者谓公纵有罪,坐削官,居建昌军
谗者去,上察守臣连坐,未有公比,且数思其才,复官,主管台州崇道观
俄起知饶州,又复直宝文阁,知扬州
入对,劳问甚渥,留为宗正少卿,兼权户部侍郎
上祀南郊,命公玉辂执绥,凡所顾问,占对赡敏,上甚悦,有褒嘉语。
于是疾公者益众。
史侍郎正志发运使,坐奏课不实谪,有欲为史分谤者,乃并罢公。
发运司事,公始末未尝与,且尝论其徒扰无补,至是乃并得罪。
逾年,主管台州崇道观,起为福建路转运判官,徙知潭州,连进秘阁修撰集英殿修撰
淳熙六年正月彬州宜章县民陈峒窃发,俄破道州江华桂阳军蓝山临武连州阳山县,旬日,有众数千。
彬、道、连、永、桂阳军皆警,公奏乞荆鄂精兵三千,未报。
公度不可待,而见将校无可用者,流人冯湛适在州,公召与语曰:「君能有功,不特雪前罪,且遂为朝廷用,北乡恢复,自此始矣」。
请行,公曰:「请行易耳,今当不俟奏报,以兵相付。
既受此命,即以群盗授首为期,一有弗任,军法非某敢贷也」。
遂檄带元管权湖南路兵马钤辖统制军马,即日令自选潭州厢禁军及忠义寨,凡八百人,即教场誓师遣行。
仍命凡兵之分屯诸州县者,皆听调发,违慢皆立诛。
又出军令牌付,军士所过,秋毫扰民,及临敌不用命,或既胜而攘贼金帛,使得窜逸者,皆必行军法。
上奏以擅遣待罪,且请亟发荆鄂军。
又私念有善战名,贼必遁入广南
思得劲兵遏其冲,而广南非所部,未有以为计。
会受命节制讨贼军马,而前一日,又奉诏会合诸路兵,乃合二命为一,称节制会合诸路兵马,檄广南摧锋军兵官黄进、张喜,分屯要害。
贼知至,而广南守备已严,乃驱载所掠辎重,由间道归宜章
转运司闻之,即移诸州,以为贼已穷蹙,自守巢穴,毋以备禦妨农。
公得报曰:「是不独害捕寇,且必惑朝廷」。
乃檄转运司及诸州,以为贼未尝败,何谓穷蹙。
其巢穴旁接三路七郡,林菁深阻,出入莫测,何谓自守。
复奏言:「遣冯湛之后,事方有绪,若遽弛备,贼必更猖獗,愚民且有附和而起者,非细事也」。
乞前所请荆鄂军,从之。
已而果闻贼方作箭镞甚盛,遣入溪峒买毒药之可为药箭者。
公赫然以荡灭为期,且奏向者连州受贼首李晞降,赏犒备足,未几复亡去为贼,今陈峒之次首领是也。
以此知不一意讨捕,容其不死,湖广之忧未艾。
俟诛贼首而贷胁从,未为晚也。
枢密院犹谓当先招降,上独是公策,命公躬至军前节制。
公即日戒行,师徒不哗,耕陇市肆之人,莫有知者,既至宜章,命四月二十三日移屯何卑山
请进兵日,不答,惟给以合符曰:「符至,即行耳」。
二十九日夜半,始发兵符,命鄂州军统领夏俊五月朔诘旦,分五路进兵。
贼初诈降欲缮治寨栅,阻险以抗官军。
公得其情,督兵甚峻,及驰入隘口,贼果立寨栅,未及成,闻官军至,狼狈出战。
既败,又退失所凭,乃皆溃走。
是日,夺空冈寨,驻兵十二渡。
贼之起也,假唐源淫祠,以诳其下,日杀所虏一人祭神。
至是斩像,焚其祠。
遂诛陈峒,函首来献。
已而李晞以下,诛获无遗。
宥其胁从,发仓粟振贷安辑之。
案功行赏,悉如初令。
且上其事于朝,振旅而还。
诏以公忠劳备著,起拜显谟阁待制
亦由此复进用。
俄徙公知扬州平江,遂知临安府,公力辞曰:「人各有能有不能。
天府,臣所不能为也。
方祖宗时,用人莫重于三司开封,高选贤杰,号将相之储,豪右惮其威望,莫不敛避,故得人为多。
巡幸以来,用人益轻。
惟能媚奉权贵,则为称职,沿袭非一日矣。
若使方拙自守者为之,犹推舟于陆,决不可行。
纵臣欲降心下气,周旋其间,赋性既定,如燥湿之不可移,终有不能自抑者,徒速颠隮而已」。
奏三上,不得请,遂就职。
入对,上褒勉甚宠,特赐金带,工部侍郎,兼知临安府
权工部尚书,而尹京犹如故,兼侍讲
久之,侍读,遂权户部尚书,知淳熙十一年贡举。
尹京逾三年,又兼版曹,故时以冗剧,日夜不得休。
公处之超然闲暇,事皆立办。
贵臣权家,敛手不敢干以私。
民间利病,无巨细,罢行之。
或可施于四方者,则疏其事以闻,多见施行。
岁饥,畿内小民,或以农器蚕具抵于大家,茍纾目前,明年皆有失业之忧。
公乃出令,断自东作之日,先以还之。
俟蚕麦讫事,而归其子本。
大家不遵令,小民负约不以时偿,皆坐罪。
令下,农家相庆。
识者以为与吕文靖公建请不税农器事相埒,他日且为名相。
上亦自器异之,尝因夜直,召对,出御书《三都赋序》以赐,盖倚以拓定中原之事。
会长子病卒,公力乞奉祠,上察其不可留,命以宝文阁直学士出守。
公复力申前请,得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以归,执永宁夫人丧。
服除,提举隆兴府玉隆万寿观凤翔府上清太平宫
绍熙元年八月,自制圹记,又为治命,凡沐浴敛葬之节,莫不备具。
时公方康强无疾,人或怪之,二年二月十一日,晨起,犹读书理家事如平时,俄暴感风眩,遂卒,享年六十有六。
寄禄官承事郎积迁至正奉大夫,封自山阴县开国男开国伯食邑三百户九百户,致仕,正议大夫
遗表上,赠银青光禄大夫
以卒之岁十一月四日,葬于山阴县乐乡竺里峰之原。
公娶同郡高氏,早卒。
继室括苍季氏,亦先公若干年卒。
皆追封硕人
子男二人:履常承奉郎,监淮西总领所建康府西酒库。
克常,承奉郎,知台州天台县丞,皆前卒。
女四人:长适温州平阳县主簿梁叔括:叔括卒,再适提举湖北路常平茶盐张孝曾
次适通判建康府曾概
者,惟适曾氏女,而卒矣。
孙男二人:宿承务郎
某,某官。
孙女二人,尚幼。
公以英杰迈往之资,自学校科举时,已卓然出千万人上。
仕虽至侍从,所施设曾未究一二。
闲居九年,忧患或出意表,而公所养愈刚大,不为事变之所折困,人莫窥其涯。
一日,尝语某曰:「里中或谓仆以诛杀众,故多难。
不知仆为人除害也。
湘乡者盗相踵,今遂扫迹者二十年,绵地数州,深山穷谷之氓,得以滋息。
而仆以一身当祸谴,万万无悔」。
呜呼!
公可谓知命者。
铭曰:
维宋中兴,三圣相承,公听并观,以出贤能。
公奋于幽,有德有勋。
知我者天,用我者君。
蹈义秉节,迄至耆艾,出立在庭,以道进退。
夏方建,拱把毓材,岂兹栋梁,万牛莫回。
生或忌之,亦叹其死,我铭弗诬,用谂太史
大宋故推诚翊戴功臣感德军节度观察留后光禄大夫检校太傅定州军州事充本州马步军部署管内制营田使御史大夫上柱国安定郡开国公食邑五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太尉安公墓志铭(并序咸平三年十月 北宋 · 张宗诲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九
咸平三年春感德军节度观察留后安公自中山拜章请觐。
夏四月入朝,上优礼以接之,因召座谕语。
公敷奏移时,刺刺皆边事,上咸听纳。
不逾月,以威望夙著,复委旧镇。
届途有日,暴疾忽作,上闻,恻然忧之,亟遣王人太医走,然已不救矣,以是年六月十二日薨于京师龙华坊之第,春秋六十九。
天子临轩震悼,辍视朝一日,制赠太尉,诏内殿崇班张继勋监护襄事,赗襚之礼,率加常等。
以嗣子继昌供备库副使
冬十月三十日,诏归葬于河南府洛阳县金谷乡尹村。
公讳守忠字信臣
曾祖讳山盛,朔州都指挥使,累赠太傅
祖金全,武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安北都护,累赠太师邠国公
烈考讳审琦,平卢军节度使,守太师中书令、陈王,累追赠秦王
妣曹氏,封钜鹿郡夫人
公即秦王之次子也,端悫重厚,静渊明毅。
就傅之年,则乐善好学;
加冠之岁,则见义思奋。
赋之以高略明识,翼之以介特恭慎,代为名将,世济其美,故家之庆,天之休,集于公躬,为国屏翰。
晋天福八年,起家西头供奉官
周太祖朝,历襄州衙内都指挥使,俄领绣州刺史
入朝,改鞍辔库使,遥郡如故。
世宗淮甸李璟奉正朔,诏公持节,往谕荆楚
五代之后,列国骄蹇,使臣率懦弱无状,咸伛偻拜服,第其贿,殊失王人体。
公至则宣命叙揖,亦若内诸侯仪,议者谓公能不辱君命,而二帅亦钦叹。
旋换八作使
六年,丁先王忧,毁瘠绝浆,迨至灭性,诏命夺情。
起复,拜卫州刺史
太祖开业,素知公才,建隆四年,王师剪南夏,移理于永。
乾德二年西平全蜀,思用仁政,慰悦初附。
公时○陵代还,方届阙下,太祖遽召,谓曰:「南郑重地,久隔王化,旧政苛酷,民俗偷薄,借卿一行,与我共理」。
旋知兴元府事。
四年,就除汉州刺史
汉当兵车之冲,实主东道,凯旋之日,使命旁午,俸廪虽厚,厨傅实繁。
公必辇其家财,以助公费,岂徒不燃官烛,不入宫舍,悬鱼留犊云耳。
太祖每遣王人,必戒曰:「安某在蜀,汝将见之,律身之方,亟可景行」。
上见重也如此。
是时太夫人在堂,年及喜惧,公思展色养,愿早代还,乃亲讽藏经,绝肉食者三岁,事亲之孝,断可知焉。
濮州刺史,俄知辽州
丁太夫人忧,寻起复。
开宝九年太宗践祚,诏归阙,知灵州事。
雍熙二年,知易州
,移夏州
西戎骄悍,屡犯封略,公每先计后战,纵锐出奇,鏖兵古原,杀获过当。
羽书南走,时达玉除,朝廷议公之,就拜濮州团练使
端拱后,两典沧州,一莅瀛部,三理雄郡,再临中山
端拱二年,除瀛州防禦使
淳化二年,授耀州观察使,皆就郡拜之,表优宠也。
二年,许乘傅诣阙,对见之日,便殿赐座,慰谕稠叠。
首访边事,公口占具对,深惬上旨。
助祭礼成,恩加疏户,以久积劳效,复委旧藩。
面辞之日,上因曰:「知卿竭私徇公,尽力王室」。
遂出御府钱五百万以赐之。
至道三年今上即位,异时御延英殿,宰执曰:「立国者在安人、在安民二者,边鄙耸兵革,用何安焉?
欲边鄙不耸,莫若择贤才而任使之。
《周书》不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
今列牧之臣,有干城之功,而才可任者,唯安公耳。
赏典未举,曷以劝具位」?
是年,果有两使之命。
公自解巾褐至启手足,在󲦤绅凡五十八年,典十郡,历数职,周旋艰难,备经夷险。
始自供奉官两使留后,阶自三品至二品,爵自开国男开国公检校司徒太傅食邑三百户至五千八百户,实封自二百户六百户,一加四字功臣,一兼御史大夫,一为河堤使,历高阳关定州兵马部署制置营田使
公生于令族,为国宝臣,挺希世之姿,禀至和之气,功业兼茂,为群列表率。
名位崇峻,无骄堕之色;
勋烈昭著,无矜伐之容。
历事二代,遭逢五主,咸受异顾,委任隆重。
处繁难之地,当兵革之冲,或在家边,密迩戎虏,皆能临事制变,好谋而成,茂功茂庸,辉映百代。
始卒无丝毫之玷,所至有赫赫之誉。
虽庆烈之延耀,亦公恭慎明毅而致也。
太祖朱祐故旧之契,而公恭慎晦默,同列无知者。
然出领外任,必面赐宝带,其恩宠之异,独冠当时。
太祖班师晋阳,公时护从,每侍行阙,话及始谋,公因析利害之端,述奇正之要,沉谋婉画,特出意表,上肯首延视,恨得之晚。
太宗初出震,注意边事,以朔方之地,控制戎,非嶷然持重,谓莫可镇宁,因急诏徵公,面谕所委。
公至止则谨武备,训农务,讲信脩睦,议狱缓刑,不浃岁而民庶怀,部族畏,如坻如京,谣咏腾沸。
在镇凡七年,考课为天下最。
辽山日,有郡民搆并寇,谋及城以叛,响应有日,阴谋莫知。
将发之夕,子妇告变,咸肆于市,阖境赖安。
公明诚不欺,故罪人斯得。
雄州也,方酾酒高会,宾寮毕集,作乐之次,军校谋变,鸠聚凶党,衷甲袭门,阍吏觉之,狼狈入白。
公谈笑自若,神色恬然,徐顾座曰:「伧奴酒狂尔,焉足多讶」!
逆计不及发,已束手就擒。
樽俎之间,底定祸乱,非智勇英果,部分素具,则曷能剪奸丑若拉朽,赴机如走丸!
谈者服公度量,而赏公才略矣。
公刺濮前夕,梦一「濮」字,广摸方丈,寤而异之。
诘旦,果有熊轼之拜。
故莅濮二十稔,就领团练之命,抑有冥契矣。
公襟灵洒落。
宇量宏达,每以仗仁义、建勋烈为己任,视金玉财币若粪除尔,凡在禦,必罄家之有,大则募有功,次则奉宾客,虽偏裨小校,以宴以乐,皆充其心。
故先王之产,今存者方十二三。
公笃信浮图,教自髫龀,至白首未尝暂懈。
虽在军旅,涉远道,不之废也。
而性识高悟,心源莹澈,禅宗法要,了然玄解。
故散家财,建塔庙,书佛典,有为之施,不可殚记。
然缁徒违戒,行干典刑,必置于法,未常假贷,其守正也又如此。
虽生在绮纨,天性淳质,静退谦抑,有若寒士。
服用俭而中礼,与人交而必信。
恭上抚下,矜孤恤贫,见善若不及,闻恶如伤己。
《春秋》以石碏为纯大夫,公得之矣。
方当登斋坛,拥天阵,荡灭獯狁,清宁朔陲,致吾君于高枕,跻吾人于富庶,眷待方厚,而遐寿奄终,岂造物者不使备耶?
将畜育阴德,复大其门耶?
夫人赵氏,故中书令讳在礼之女也。
庆门挺质,令淑有仪,不幸先亡,早葬于郓。
偶河流之炽患,故同穴而未谐。
嗣子三人:继绩,历濮州衙内指挥使,有象贤之德,而不永其寿。
次幼亡。
太子左赞善大夫讳守鐬者,公金昆也。
守鉴、守蓥者,公玉季也,皆志大命促,先公云亡。
守蓥落落有大夫气,干父之蛊,绰然而裕,位至东头供奉官
女三人,长适故莱州衙内指挥使张继璘;
次住姐幼亡;
次有行而亡,子婿光禄寺丞王世及,登彦辅之门,蕴茂先之业,匍匐会葬,惟礼实光。
崇愿,供奉守蓥之子也,育质庆以栖心法苑,不作畤瑞,已为人师。
因戒行精严,赐大号曰崇教,赐紫方袍矣。
继昌公季子也,祗服义方,侃侃有立,令问令望,必为伟人。
而联国华,浴天泽,顾勋业阀阅,若俯拾地芥,宁金、张之族,独炽焰于西汉也。
□茹荼雪泣,状公懿烈,以表识见托。
辞不获命,敢用直书,铭诸下泉,以永终古。
其词曰:
宪宪太尉,才惟国器。
明德是允,昭融强毅。
在周既伸,遇宋遂振。
竭诚宣力,为时宝臣
南北之政,腾谣递咏。
戡定之,扫祲荡氛。
嘉猷赫赫,茂烈额额。
翱翔二代,始终一德。
思觐唐尧,飞章请朝。
亦既至止,湛恩孔昭
屡奉冕旒,亲承眷注。
将之旧藩,俄悲二竖。
药石无喜兮逝波东倾,智气散兮返归冥冥。
百身何赎兮涕洟零,人于嗟兮凋国祯。
月旅亥兮岁丁子,箫笳导兮葬于此。
斲圆石兮藏下泉,播英声兮千万年。
和彧镌字。
按:国家图书馆藏拓片·墓志三七一四。
杨存中御札(五 隆兴二年冬 南宋 · 宋孝宗
 出处:全宋文卷五二一八、《赵氏铁网珊瑚》卷二
今诸师相和,互为策应,皆卿措画之力。
刘琦、宋受虽在真州郭振六合,缓急须使会合禦敌,不可止在真州、六合。
瓜州真州二闸紧急,亦宜毁拆。
杨存中
立定战功显著去处推恩格目诏乾道二年八月二十四日 南宋 · 宋孝宗
 出处:全宋文卷五二二四、《宋会要辑稿》兵一九之一七(第八册第七○八九页)
诸军将士曾与金人接战及守御立功之人离军到部,一槩注授差遣,其间功效显著之人,例皆衮同差注,委是无以甄别。
今将战功显著去处共一十三项,立定格目:明州城下,大仪镇杀金平和尚原顺昌府,已上共五处,依绍兴十年九月二十二日指挥
李宝密州胶西唐岛,刘琦扬州皂角林王琪、张振等逮建康府采石渡邵宏渊真州胥浦桥,吴拱、李道光化军茨湖,张子盖解围海州,赵樽蔡州王宣确山,已上八处,依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指挥
绍兴十年九月二十二日指挥明州城下、大仪镇杀金平和尚原陈立功人,并依战功、材武。
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指挥:应诸军等将士,但与金虏战斗并守禦功人,并与理为战功。
刘御史(述) 南宋 · 魏了翁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五、《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六一、《南宋文录录》卷二一
刘公为杂端,论张文定不当参政事王懿恪不当使宣徽
滕章敏中司,无所建明,及王文公专令中司举荐,公又以为非是,且其语并侵宣靖
同列如刘公玉、钱安道既谪监当,公为之倡,得祸宜不轻,微马、范二老力救之,则奚止九江之行?
呜呼!
许以风闻而无官长,此先朝任台谏旧制,今刘公不肯承望宰执,虽于台长不惟无所关白也,又从而并击之,真可畏而仰哉!
介甫既开其端,后来之柄国者又为介甫所不敢者矣。
范忠宣公墓志铭建中靖国元年四月1101年4月庚子 北宋 · 曾肇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八三、《曲阜集》卷四、《文章正宗》续集卷六、范忠宣集·补编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元符三年,今皇帝既即政,虚心求贤,首访遗老。
时故丞相范公武安军节度副使安置永州,即日走中贵人湖南,致上及皇太后命,劳赐甚宠。
所咨皆国家大体,盖将属以重任。
初授光禄卿分司南京,道进右正议大夫提举嵩山崇福宫
不数月,以观文殿大学士中太一宫使召。
使者问赉相属,公以疾辞,遣国医往视,公固请还颍昌里第。
上察其不可强起,许之,然每对辅臣,以不见公为恨。
又手诏公曰:「卿有忠言嘉谋,宜时陈奏,以副朕眷待耆德求治之意」。
既而公疾益侵,请老,不许。
建中靖国元年正月癸亥薨,年七十有五。
上闻震悼。
皇太后崩,不视朝,间对辅臣语及公,辄动容。
常赗外赐其家银三千两,赠开府仪同三司,敕颍昌河南给其葬事,赐「世济忠直」四字,曰:「以是书于墓隧碑首」。
又诏葬为辍视朝。
有司节惠谥曰「忠宣」。
四月庚子,葬公河南尹樊乡万安山之原。
公讳纯仁字尧夫
曾祖唐国公讳赞时
周国公讳墉
楚国公,尝参知仁宗政事,谥文正讳仲淹:皆累赠太师开府仪同三司
曾祖妣陈氏,唐国太夫人
祖妣陈氏,周国太夫人,谢氏,秦国太夫人
妣李氏,楚国太夫人
世家苏州文正公河南,遂为河南人
文正公议论设张,纪于国书,暴于天下,有德有劳,为宋名臣。
蓄不尽施,钟于其子。
国太夫人梦儿堕月中,承以衣裾,得之,寤而生公
五岁知读书,八岁能为其徒诵说书义;
十有一岁,丧太夫人,哭泣如成人。
既长,力问学,长于论议,恩补太常寺太祝
皇祐元年进士起家,历知常州武进许州长葛二县,皆不赴。
文正公薨,乃出仕,以秘书省著作佐郎汝州襄城县
为政有惠爱,课民种,民获其利,号其为著作林。
用举者,召编校昭文馆书籍
辞不就,签书许州观察判官事,州赖以治。
贾默知开封府,荐知襄邑县
大兴学校,士争归之。
卫士挟牧地暴民田,公取一人杖之。
牧地初不隶县,有诏诘公,公言:「兵须农以养恤,兵当先恤农」。
朝廷是之,释不问,且听牧地隶县,自公始。
治平元年,以某官为江东转运判官,擢殿中侍御史
时方议濮安懿王典礼,大臣与从官异论。
公言:「陛下亲受仁宗诏而为之子,与前代定策入继之主异,请如从官议」。
继与御史吕诲等更入论奏,不听,则皆纳告牒,家居待罪。
既而内出皇太后手书,尊王为皇,夫人为后,公复言:「陛下以长君临御,奈何使命出房闼?
异日或为权臣矫托之地,非人主自安计」。
时已诏罢追尊,趣公就职,公犹以不皆如从官议,请去益坚。
上不得已,出公通判安州
公在台,数言人所难言,及争濮王事,引谊据经,语斥大臣尤切,繇是名震天下。
徙知蕲州,历京西提点刑狱京西陕西转运副使
召还,除尚书兵部员外郎,兼起居舍人同知谏院
未几,加直集贤院、同脩起居注判国子监
神宗初即位,慨然有追迹先王、内修政事、外攘夷狄之志,得王荆公任之,多所更张。
公自还朝,即劝上毋开边隙,又言:「变改法度,人心不宁。
《书》曰『怨岂在明,不见是图』,愿陛下图不见之怨」。
上问:「何谓『不见之怨」』?
公曰:「古人所谓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者是也」。
上善之,令条古事可为戒者以闻。
公作《尚书解》以进。
及为谏官,前后为上言者,以休兵、省事、节用、富民、进君子退小人、爱人材、申公论为急,崇聚敛、事苛刻、亲谗佞、任偏听为戒。
大则廷论,小则疏达,未听,则连章累牍不苟止。
其于君子小人之际,尤反覆激切,无所讳避。
尝论富韩公在相位,不当数移疾杜门,自为形迹;
吕诲不当罢御史中丞
李师中不可守边;
薛向不可任发使,行均输法于大路,必将掊克生民,敛怨基祸。
它所开陈类如此。
上方锐于求治,又言:「道远当驯致,事大难速成,人材不可遽求,积弊不可顿革。
自古人君欲事功亟就,必为憸佞所乘,不可不察」。
公雅荆公厚善,至是,数言其以五霸富国强兵之术启迪人主,失天下望。
既而刘琦、钱顗、孙昌龄同时罢御史,公又言:「琦等一言柄臣,遽以罪绌。
今在廷阿附者众,奈何陛下更以法驱之」?
益指切荆公,并及它大臣,词气甚厉。
上察其忠,留章弗下,而公请去不已,至阖门不出。
乃罢谏院,留修起居注,公固辞。
执政或遣所亲谕公:「速起,且除知制诰矣」。
公曰:「是以利诱我也。
言不用,万钟于我何加焉」?
录所上章,纳中书门下执政见之,怒,出知河中府
成都府路转运使
坐失察僚佐燕游事,左迁知和州,徙邢州
未至,加直龙图阁、知庆州、环庆路经略安抚使
入见,上问公兵法、边事,皆对非所习,因恳辞边任,不许。
庆自文正公为将,有恩。
公至,会岁艰,赈发以时,全活甚众。
既而蓬生蔽野,结实如,可食,公私获助。
复为营来岁耕稼之具,岁以大穰。
或言公廪贷过多,遣使按视。
民闻之,争先输官,比使至,无负者。
会属流人道庆称冤,按得冤状。
郡将种古讼公挟情变狱,诏移狱他郡,出御史治之,逮公就对。
部人数万号泣遮道,童儿相率诵诗随之,久乃去。
狱成,坐诬告抵罪。
公犹以它事夺职知信阳军,徙齐州
齐多盗讼,前守率尚威严,公独治以恩信,岁终犯法者,视旧减半。
以丧子请罢,得管句西京留守司御史台
再知河中府,论教保甲妨农事甚力。
累迁朝议大夫
元丰八年夏,复以直龙图阁庆州
岁中,擢天章阁待制
召还,充侍读,又除给事中
时哲宗、宣仁太后共政,司马温公入相,首革差役法。
公闻之,谓人曰:「此事当熟讲而缓行,不然,滋为民病。
宰相职在求人,变法非所先也」。
还朝,力为温公言之。
温公有所建请,公复言:「宰相当虚心以延众论,不必谋自己出;
谋自己出,则谄谀得乘间迎合,而正士将卷怀退避」。
是时,初改熙宁案问自首法,公奏立文太深。
又言:「四方奏议大辟,有司一以八年十一月诏书从事,坐死者视旧数倍,非先王宁失不经之意」。
盖公虽与温公同志,及临事,有所矫正,类如此。
于是人皆服公平直,知前于荆公,非苟为异也。
明年二月,进吏部尚书,不数日,拜中大夫同知枢密院事
初,公还自庆,两宫亟遣中使太官膳,出手诏,问禦备西戎之策,公请罢兵弃地,因使归所掠汉人,执政持之未决。
会公入枢府,复申前议,又请予地之外,归一汉人予绢十,两事皆施行。
既而,夏人未顺,公请陕西一郡自效,不许。
会边臣俘番酋鬼章以献,两宫归功辅臣,褒赐异甚。
公请诛鬼章塞上,以谢边人,而议者欲致其子,收河南故地,故赦不杀。
其后,又欲官之,公复固争,然鬼章子卒不至。
元祐三年春,拜大中大夫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公自为执政,务以博大开上意,忠笃革士风。
枢府时,言者攻章惇、邓绾,公皆力为救解。
因言:「臣尝为绾诬奏坐黜,今日所陈,恐录人之过太深,实系国体」。
两宫感悟,即日遣中使,手诏嘉纳。
因下诏书:「前日希合附会之人,一切勿问。
言者亦勿复以言」。
既而在廷颇分朋党,论议多出私意,浸润之说稍行。
学士苏轼草策问题,或言引用不当;
韩维门下侍郎补外。
公奏无罪,尽心国家,弗避嫌谤,不可因谗言绌。
及在相位,谏官王觌坐论朋党贬,公复为辩君子小人朋党之异,因极言前世朋党之祸,并录欧阳文忠公《朋党论》以进。
明年,知汉阳军吴处厚蔡丞相安州所为诗传释,以为谤讪,言者遂欲挤之死地。
执政主其说,独公与左丞王存以为不可。
公进则与同列争于帘前,退则上疏极论无虚日。
蔡丞相新州,言者指公二人异论,公二人亦坚求罢,乃以公为观文殿学士、知颍昌府
筑防备水,后赖其利。
踰年,进大学士、知太原府、河东经略安抚使
瘗民烬骨未葬者三千馀丧,又推之一路。
夏人犯边,公直将佐,引咎归己,累上,乃贬秩一等,徙知河南府,再徙颍昌
召还,复为右相,仍迁通议大夫
公前为相时,有司请归河故道,二三大臣主其议,公独争,以为壅水使高,必难成功,况今公私匮乏,当缓其役。
朝廷为出近臣往视,还奏,如公言。
主议者不怿,密启以手诏督趣,公复固争,两宫悟,为收还手诏。
公既罢,而河役复兴,调发及颍昌,公又上疏极论,两宫然之,而役犹不辍。
及公再相,又遣从官御史经度,不能易前说,然主议者必欲成之。
后虽暂归故道,已而复决,人力为之大敝,至于今未复也。
公遇事不苟,同列患之,或讽公。
再相时,御史当有言,公即避位,不听,固请,上亦固留之。
时上方亲政,于大臣中注意独厚,有密荐人材者,辄以质于公。
又尝问先朝法度,公悉心以对,无所回隐。
因劝上慎择执政台谏官,且言:「仁宗朝委事执政,而台谏实参论议,可以为法,然不可用非其人」。
上嘉纳之。
初,公召还,宣仁尝称文正公天圣明道间,始终一节,以勉公。
宣仁崩,小人争论垂帘时事,公力陈太皇太后勤劳公正、保佑扶持之心,请依明道故事,下诏戒妄议者。
明道中诏,实文正公启之
及是,公又以为言。
御史苏轼所行制词,以为讪及先朝。
苏辙常论改先朝法度,引汉武、昭父子为言,上怒儗非其伦,自门下侍郎汝州
御史来之邵以为责轻,之邵又论宣仁从弟高士敦蜀中不法事。
公奏:「御史在位日久,当轼、辙势盛时,无所论;
士敦官蜀日,之邵监司,未尝按谪。
一旦乃尔,其情可见」。
上之怒也,不敢自明,公独前奏:「武帝雄材大略,史无贬词。
所论,事与时也,非论人也」。
上意稍解。
轼、辙平日与公论异,至是,人益服公为平。
时上方更用大臣,公力请罢,复以观文殿大学士右正议大夫颍昌
于是元祐公卿大夫相继贬窜,公亦坐夺一官,徙知河南府
辞行,改知陈州
公在位时,上尝问公:「贬窜之人,殆将永废」?
公前赞曰:「陛下及此,尧舜用心也」。
因请以时叙复如法。
及罢辞,上又从容谕曰:「卿虽在外,有所见,宜悉以闻,毋事形迹」。
至是,上方祀明堂,肆赦,大臣前疏吕丞相大防已下数十人终身勿徙,公即为申理,请悉追还,辞甚恳,至忤大臣意,落职知随州
丧明告老,大臣弗许。
逮明年,再贬永州
在永三年,怡然自得,或加以横逆,他人莫能堪,而公不为动,亦未尝含怒于后也。
公性夷易宽简,弗以声色加人,及谊所在,则挺然不少屈。
推诚好善,不为忮克,尝曰:「吾平生好学,得之忠恕二字而已矣」。
繇是所至,人归其仁而惮其正。
历事四世,终始无间言。
自为布衣以至宰相,廉俭恭逊,不少加损;
政府恩锡,屡斥以广义庄。
晚年南还,贫甚,得赐,辄均及属人;
前后任子恩,多先疏族。
故公殁之日,幼子、五孙未官。
赖上赙,乃克葬。
公之配王氏,天章阁待制质之女,有贤德,能成公志,封魏国夫人,卒永州,今举以祔。
五子:正民单州团练推官
正平,忠武军节度推官
正思,宣德郎
正路、正国。
五女,归将作监主簿崔保孙、朝请郎庄公岳奉议郎司马宏承议郎蔡谷通直郎郭忠孝
正民、正路,崔氏、司马氏二女,皆前卒。
孙男七:直彦,宣义郎
直方,郊社斋郎
雍、直英、直清、直举、直儒。
女一,曾孙一。
文正公四子,长子少有大志,不幸疾废,公与叔季,克世其家。
而公忧国爱君,不以利害得丧二其心。
刻意名节,难进易退,虽屡黜废,志气弥励,人以为有文正公之风焉。
其在朝廷,务奖进人材,故天下善类视公用舍以为消长。
有文章论议三十卷,而论议之文,实传天下。
主于平恕,不为已甚。
世谓使其言行于熙宁元丰时,后必不至纷更;
尽用于元祐中,必无绍圣大臣雠复之祸。
今上虚己待公,天下亦幸公复用,而公疾不能朝,以至不起,哀哉!
既病,口授诸子遗奏数百言,读者益叹其忠。
初,公南还,道遇故人唐义问,属以后事,比薨,义问适守颍昌,果赖其力,其前知又如此。
某晚游公门,辱知厚甚,手书诿以铭文,谊不得辞。
铭曰:
远矣范宗,陶唐其系。
更夏商周,保姓受氏。
晋宣子,以告穆叔
流非不长,止曰世禄。
孰为不朽,后有人。
若公父子,再秉国钧
有德有言,百世弗泯。
诸生,至位丞相,一节不回,虽老犹壮。
御史抗议,公惟守礼。
谏垣建白,公不言利。
封疆之画,公曰休兵,庙堂之论,公则持平。
利害异趣,公为砥柱。
爱恶相雠,公为虚舟。
世夸以争,公避不有。
众所惮行,公惟恐后。
堂堂嶷嶷,社稷臣
正色四世,屡亨屡屯。
白首南迁,纵心顺命。
已僵复起,天子之圣。
有泽在民,有谋在国。
寿非不多,人以为啬。
惟其卓伟,山高日赫。
归从先君,嵩洛之侧。
念公贤,形于诏墨。
后人来咨,不假方册。
请视丰碑,世济忠直。
诸葛孔明 宋 · 胡寅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八五、《斐然集》卷二四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丰之后。
早孤,随叔父玄避乱荆州
建安初,与颍川广元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诸人务于精熟,而独观其大略。
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顾谓广元等曰:「卿曹仕进可至郡守刺史也」。
或问其所志,笑而不言。
及玄卒,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友善,皆信然之。
襄阳庞德公有重名于当世,目卧龙,从子统为凤雏,同郡司马徽为水镜。
每至其家,独拜床下,德公初不令止。
徽字德操,清雅有知人之鉴。
刘先主访世事于徽,徽曰:「儒生俗士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此间有伏龙、凤雏」。
先主问其人,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徐庶见先主于新野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将军岂愿见之乎」?
先主曰:「君与俱来」。
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凡三往乃得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
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君谓计将安出」?
答曰:「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殆天所以资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
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天下有变,则命一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帝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
于是与情好日密,关公、张飞等不说,先主解之曰:「自孤得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关、张乃止。
刘表子琦亦深敬
受后妻之言,爱少子琮,不悦于每欲与谋自安之术,辄拒塞。
既乃将游观后园,共登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未」?
答曰:「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
意感悟,阴规出计,遂得为江夏太守
俄而卒,曹操荆州,琮遣使请降。
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徐庶并从,为所追,破获庶母,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地也。
今失老母,方寸乱矣。
无益于事,请从此别」。
遂诣曹公。
先主至于夏口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时权拥众在柴桑,观望成败,宿仰先主大名,又睹英伟,甚敬重之。
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
芟夷大难,略已平定,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
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若不能当,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
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吾计决矣。
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曰:「豫州兵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某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战士,亦不下万人。
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者偪兵势耳,非心服也。
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必破军。
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诣先主,并力拒曹操
败于赤壁,果引军归邺。
先主遂收江南。
建安十六年主攻益州关公留镇荆土。
居无何,张飞、赵云等溯江而上,分定州郡。
会围成都刘璋遂降。
宜城马良致书于曰:「闻雒城已拔,此天祚也。
明公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见矣。
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
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闲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世,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
虽非钟期,敢不击节」?
二十六年,群下劝先主即帝位,先主未之许,曰:「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
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宜矣」。
于是称尊号,策丞相,曰:「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统,兢兢业业,不敢康宁,思靖百姓,惧未能绥。
于戏!
丞相亮其悉朕意,无怠辅朕之阙,助宣重光,以昭明天下。
君其勖哉」!
丞相录尚书事,其治颇尚严峻,人多怨叹。
法正曰:「昔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秦民知德。
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有其国,未垂惠抚,胡不缓刑弛禁,全客主之义乎」?
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
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
刘璋闇弱,自焉已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
蜀土吏民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僭;
顺之以恩,恩竭则慢。
积弊致亡,职由此也。
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
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
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著矣」。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疾笃,召属以后事,谓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业。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当自取也」。
涕泣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继之以死」?
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又领益州
事无巨细,咸决于
是岁越巂高定背叛,建宁大姓雍闿负阻不宾,牂柯太守朱褒拥郡相继而反,南中骚动。
以新遭大丧,故未即加兵。
初,孙权闻先主住白帝,使大夫郑泉来聘,蜀亦遣人相与报答。
先主殂殒,有异计谋,欲聘之而未发也。
于是邓芝见亮曰:「上幼弱,初在位,宜遣使人重申吴好」。
答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今日始得之耳」。
问其人谓谁,曰:「即使君也」。
因遣修好于
果狐疑,不时见
请面陈吴蜀唇齿之计,乃绝魏,与蜀申盟。
自后和亲,遂为与国。
将自南征,长史王连力谏,以为此不毛之地,疫疠之乡,而丞相者一国之望也,不宜冒险而行。
亮度诸将才不及己,意欲必往,而连言辄恳至,故稽留者久之。
三年遂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军资所出,国以饶富。
有孟获者,为夷所服,募军中生致之麾下,使获周观营阵之间,问曰:「此军何如」?
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
今蒙赐营阵,若祗如此,即易胜耳」。
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犹遣获。
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遂至滇池,使其渠帅自相统领,不复别置汉官,亦不留兵镇守。
或者以为不便,曰:「夷新伤破,父兄死丧,若置官吏而无兵,必成祸患。
一不易也。
留兵镇守而无食,必当运粮。
二不易也。
夫夷人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夷汉杂居,猜嫌必起。
其反叛,劳费萧然矣。
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策犹有便于此者乎」?
初,参军马谡南征,临别献言曰:「南中恃其险远,骄黠不宾之日久矣。
虽今旦破降,明日必反耳。
今公方欲倾国北伐,远事强贼,彼知吾势内虚,其叛亦速。
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
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
深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
故终亮之世,夷人无敢反者。
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
临发上疏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下三分益州罢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先帝称之,是以众议举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惜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已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遂行,屯于沔阳
六年,使赵云、邓据箕谷,魏大将曹真举众拒之,云、芝兵弱失利。
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蜀,关中震响。
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合
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合战于街亭节度,举动失宜,为所破。
亮拔西县千户还于汉中
人或以此贺者,愀然有戚曰:「普天之下莫非汉民,国家威力未举,使百姓坠于涂炭,一夫有死,皆亮之罪。
以此相贺。
能不愧乎」?
由是蜀人悉知有吞魏之志矣。
马谡于狱,或说曰:「楚诛子玉二世不竞。
秦赦孟明遂伯诸侯。
天下未定,不宜戮计谋之士,请释之以图后效」。
曰:「古人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
杨干乱行,魏绛戮其仆。
四海分裂,兵交方始。
若复废法,何用讨贼耶」?
遂戮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窃叨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
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诫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
臣明不知人,抚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于是以右将军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或劝更发兵者,曰:「大军在祁山数多于贼,而为贼所破,则其病在一人,而非兵之少也。
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变通之道,为将来之举。
若不能者,虽兵多,何益乎?
而今而后有忠于国者,但勤攻吾阙,则事可定,而贼可灭也」。
于是考微劳,甄烈壮,引咎责躬,布宣所失,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
孙权曹休兵东下,关中虚弱,上言曰:「昔先帝托臣以讨贼,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是故冒危历险,不敢自惜,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策。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进取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涉险被创,危然后安。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坐定天下。
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
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左
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彷佛孙吴
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偪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
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夏侯而夏侯败亡。
先帝每称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
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才期年,而丧赵云、马玉、阎、丁立、刘、邓铜等曲长屯将七十馀辈,青羌武骑一千馀人。
凡此皆纠合四方精锐于数年之内,非一州所有而取于旬日之中者也。
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矣,将何以图敌?
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则止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早图之,欲以一州与贼持久。
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矣。
而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吴人违盟,关某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此,难以逆知。
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于是复出散关,围陈仓,未克,粮尽退军。
魏将王双率骑追,与战,破之,临阵斩双。
七年陈式武都阴平雍州刺史郭淮率众击自出至建威,闻之遁还,遂平二郡。
八年,使魏延西入羌中,大破郭淮费瑶于阳溪,诏策曰:「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
重违君意,听顺所守。
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
威震凶暴,功烈著明。
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
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盛业也。
其复君丞相,勿辞」。
九年,复出祁山,以木牛运。
司马懿荆州入朝,魏明帝曰:「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
乃使张合等诸军雍凉劲卒三十馀万,西救祁山
欲分兵驻雍郿,司马懿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
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
遂进。
留兵攻城,自逆上邽
敛兵依险,军不得交。
引还,而追蹑其后。
至于卤城张合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吾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
可止屯于此,为祁山声援,分遣奇兵,示出其后。
县兵食少,行亦归矣,不可更前而不敢逼,沮三军之气也」。
不从,兵既相衔,复不肯战,而登山掘营。
于是诸将咸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病之,乃使等攻别围,自按中道向
时蜀兵更下者十二,魏军始阵,幡兵适交,参佐俱言贼众强盛,宜留更卒,张助声势。
曰:「吾统武行师,大信为本。
得原失信,古人所惜。
更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鹤望而计日。
虽临征难,义不废也」。
皆督遣令行,于是去者感悦,愿留一战,止者愤踊,思致死命,临阵争先,以一当十。
司马懿,杀张合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而还。
十二年春率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懿对于渭南
每患粮乏,使己志不伸。
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数欲合战,固请战,魏明帝恐不能禁,使卫尉辛毗制其军。
姜维曰:「辛仗节而来,贼不复出矣」。
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
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苟能制我,肯千里而请战耶」?
相持百馀日,其秋八月疾病。
密授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以身殁之后退军节度
适薨,等按成规,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司马懿
率众追焉,反旗鸣鼓,若将向者,乃不敢逼。
于是蜀兵结阵而去,入谷然后发丧。
司马懿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
或以告曰:「吾能料,不便料死」。
因按行其营垒处所,叹曰:「天下奇才也」。
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谥为忠武侯
初,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薨,如其所言。
景耀六年春,诏立沔阳
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
时议以礼秩,不听,民间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之上。
校尉习隆等上言曰:「周人怀召伯之教,甘棠为之勿伐。
之绩,铸金以存其像。
自汉以来,小善微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
德范迩遐,勋盖天下,兴扶王室,实赖斯人。
而烝尝止于私门,庙像阙而莫立,使百姓巷祭,夷戎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聿追往昔也。
今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京师,又逼宗庙,宜因其墓立之沔阳,使亲属以时赐祭。
故时臣吏欲奉祀者,令至庙所。
断其私祀,以崇正礼」。
于是始从之。
体资文武,明睿笃诚,英略绝时而行治纯懿,直方守正而应变无穷。
自为幼童,已欲兴微继绝,拨乱世反之
其规模大策素定于胸中,见诸行事,皆平时所蕴积者,非临危演思,尝试其说而行也。
故翼戴先主于倾覆颠沛之间,从容谈笑,分割山河,兴复汉宗,与畴昔语先主于南阳,其无不效者。
及夫受六尺之孤,履危急之地,事凡庸之主,故由己出而不失臣礼,身握强兵而中外无间,行法严峻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劳。
死之日,百姓追思,如丧考妣。
庶几哉,帝王之辅,伊、吕之俦,度越管、萧远矣。
虽雄姿杰出,而从谏如流,改过不吝,尝教于群下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
违覆而得中,犹弃敝蹻而珠玉。
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
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
苟能慕元直之不惑,希幼宰之慇勤,有忠于国,则可少过矣」。
又曰:「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
参军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伟度,数有谏止。
虽姿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其好善如此。
亮之治国,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
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
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服罪输情者,虽重必赦;
游辞好饰者,虽轻必戮。
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
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人有言惜赦者,答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吴汉不愿为赦。
亦言,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间,每见启告治乱之道悉矣,曾不语赦也。
刘景升父子,岁岁赦宥,何益于治乎」?
都护李平同受遗诏,后挟诈自营,无忧国之事。
侍中廖立长水校尉,因怏怏怀恨,疵毁乱群。
、立为民,梓潼郡汶川郡。
后闻卒,发病卒,垂泣叹曰:「吾终为左衽矣」。
或谓亮之致廖立垂泣,李平致死,岂徒伯氏夺邑,没齿无怨言而已哉!
于是可谓能用刑矣。
自秦汉已来,未之有也。
亮之行师本仁义,明节制,其止如山,其进如风,践敌人之境而刍荛者不止,耕者不变。
初出祁山,三郡蜀,不速进,志大会而不就近功也。
前军败于街亭屯去数里不救,兵相接,又徐行,其安静坚重而有勇乃如此。
魏大将司马懿善用兵,殄公孙渊,擒孟达如探取囊中物耳。
相抗,众寡强弱客主劳佚之势相去甚悬绝矣。
然终不敢交战,亦雅知师有节制,终非诡变之所能敌也,故闭营自守而已。
其损益连弩、木牛流马创物之智,出人意表。
所作八阵图黄帝、太公丘井法也,周衰而后,独得其要
知人贤否,而能尽其才。
初,蒋琬广都长,主因游猎奄至广都众事不治,时又沈醉,先主大怒,将加诛戮。
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
其为治以安民为本,不事修饰,愿加察之」。
先主雅敬,乃不加罪。
费祎黄门侍郎南征还,群僚迎谒于数十里外,年位多在右者。
特命同载,众人莫不易
其后二人相继总政事,方整有威重,而博爱,见称为贤相,其当国功名略相比拟
犍为太守李严杨洪郡曹,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以问曰:「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
发兵何疑」?
蜀郡太守,众事皆办,遂使即真,而未去犍为
迎门下书佐何祗有才策,尚在蜀郡,而已为广汉太守
于是西土莫不服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先主称汉中王,升黄忠为后将军说之曰:「黄忠名望素非关马之伦,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旨。
关遥闻之,恐必不悦,无乃不可乎」?
先主不听。
顷之,关为前军,关果大怒曰:「大丈夫终不肯与老兵同列」。
赖行人费诗缓颊说之,关始拜命。
刘封初为先主养子,后领上庸太守
关公围樊,促令发兵,不肯助,又侵陵孟达,遂降魏。
魏攻上庸败,自归成都
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主因此除之,遂赐封死。
魏延、杨,小人之难养者也,然骁勇善抚士卒,仪雅有才干,二人积不相能。
时,使当劳剧,冒险阻,皆捐躯受命,不敢辞难。
没,即举兵相图,同以诛灭。
其烛微消患,驾驭奸桀,皆此类也。
书奏言教皆有可观,晋时尝令著作郎陈寿故事,寿著二十四篇为《诸葛氏集》、《开府》、《作牧》、《权制《、》计算》、《南征》、《北出》《、综覈》、《训厉》、《贵和》、《传运《、》军令》、《法检》、《兵要》等皆名篇之目也。
寿又为之奏,其略曰:「亮少有逸才,英霸之气,遭汉扰乱,不求闻达,后遇先主,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魏武南征,先主失势,时年二十七,乃奇策,大破魏军,托据荆益。
先主殂殁,嗣子幼弱,于是专决政事,外孙吴,内平南越,法施度,整理戎旅,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
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
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
然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成功。
萧何韩信管仲举王子成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
亮之器能政理,管、萧之匹,而时乏名将,无成父、韩信,故使功业不及耶?
盖天命有归,不可智力争也。
青龙二年率众出武功,其秋病卒。
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者,言犹在耳。
虽《甘棠》之咏召公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孟轲:『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
道杀民,虽死不愤』。
矣。
论者或怪文采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
臣愚以为皋陶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皋陶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
皋陶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
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
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寿不为知,而其言亦多有可取者。
子瞻字思远
尝与兄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后与董厥尚书事。
邓艾伐蜀,领兵拒战,遗书诱曰:「若降者必琅琊王」。
怒,斩其使,临阵战殁。
晋泰始中诏署孙京为,京后位至江州刺史
乞免御史刘述等言事罪状1069年 北宋 · 陈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九、《古灵先生文集》卷一五、《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近者窃闻侍御史知杂事刘述以缴敕被劾,前日御史刘琦、钱顗又以言事责降。
寻准同知谏院范纯仁牒,称为台官刘琦等责降,有状奏乞留逐官,及言参知政事王安石事,居家待罪,更不供职,乞行贬窜,牒院照会者。
臣亦备位谏官,端视朝廷上下之情乖戾若此,臣实忧之。
陛下始者知安石之贤,擢与大政,天下闻之,莫不相贺,以为陛下有知人之哲,能任道德之臣。
陛下责望安石之意既深,则安石论报陛下之心愈急。
事既伤于欲速,人不免乎有言。
台谏耳目之官,茍有见闻,不敢缄默。
事之可否,在陛下择而行之,不宜小有忤旨,便加谴斥,恐非所以通下情、来谏诤之道也。
自陛下享国以来,凡五易御史中丞
台谏之官,罢斥相继。
以不失职而去,固无所损,然而天下之人皆谓陛下不能包容听纳,窒塞贤路。
「訑訑之声音颜色,拒人于千里之外」,在于圣政,不为无损也。
况今官政因循,上下无守,为刑曹,缴敕待罪,可谓不失其职矣。
若陛下因此罪之,是使天下偷禄茍安之人,益隳官守矣。
御史之任,得以纠正朝纲,今与顗为言执政之臣,虽风闻失实,未为深过,若以微罪被逐,是使言事之官,无复敢论柄臣之阙矣。
此窃为陛下惜也。
夫天地之所以为大者,以其善覆万物而不可名,善载万物而不可度。
圣人之德,亦在容之而已矣。
《书》曰:「必有忍,其乃有济。
有容,德乃大」。
愿陛下不以守职违诏,而置于法;
不以言诋近臣,而重等之罪,则天下幸甚。
谨具状奏闻,伏候敕旨。
论边臣招诱流民叛郡事上宰执劄子 宋 · 史浩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九、《鄮峰真隐漫录》卷三一
某窃见朝廷比以敌人消息不常,议欲于淮南以屯田为名,稍存兵伍,为固守之计。
盖知淮南为我喉襟,不可不守也。
间者敌人败盟,圣意赫然发愤,遣兵渡江,又以刘琦节制之。
前日之所欲,一旦得骋矣,是宜专意葺藩篱,固扃鐍,使敌望而知我国有人,不敢加兵可也。
奈何守边之臣无深谋远虑,乃招纳流民,领略叛郡,舍己田而芸人之田,使敌闻之,必发一笑。
夫流民叛郡,诚我旧物。
使吾藩篱葺,扃鐍固,蓄士卒之锐气,积塞下之军储,然后长驱中原,皆吾人也,又何规规然必欲其先归我耶?
晋荀息请以垂棘之璧、屈产之乘,假道于虞以伐虢,晋侯弗许。
荀息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
已而得虢,而虞之名马宝玉卒复归晋。
今敌人以淮北之民、淮北之郡为其名马宝玉,而边臣由之,不知此为深可虑也。
何者?
淮北之民襁负而来,是皆失所无告之徒,招纳之际,尚当度力,力有弗支,不如弗纳。
不得已而纳之,固非边臣之罪也。
至于拔城而来,苟无向道者为之先容,岂不自疑?
其不疑而至,必有许之来者矣,不可不察也。
淮北之郡蜂屯蚁聚,所在响应,既已叛彼,思有所恃,必当纳款,直不应受之。
受之则皆为我臣,一有溃散,奔军之众必源源而来,拒之则我藩篱扃鐍未固,其将何辞以拒?
受之则诡谲难保,徒为蚕食。
又况敌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使敌赖盟则已,苟不赖盟,南向而与我争,流民叛将能保其人人忠义,为我拒敌乎?
傥或不然,一有变,则是不战而先下我淮南之地,甚非朝廷保淮之本意也。
想惟庙谟雄算,必自有处。
区区鄙见,欲望钧慈更加周虑,密奏圣聪,明敕边臣,毋纳流民,毋恤叛郡。
专固吾圉,以求自治。
城郭之未筑者筑之,要害之未屯者屯之,某处可以聚粮则立庾廪,某处可以屯田则备牛犁。
敌若寇,或逆击于前,或横截于后,或冲突于中,凡所以禦外侮者,皆当预为之思。
苟不知自守,徇虚声,招实祸,见小利,失大体,是皆佻功掠美,不恤国家之计者也,当易置之。
精求长虑远见如汉赵充国辈用之,则不失朝廷保淮之本意,而中原之恢复有期矣。
某一介书生,暗于机务,姑以管窥,惟钧度宏廓,不以为罪。
刘琦孙荣并转承节郎 南宋 · 张扩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九一、《东窗集》卷一○、《永乐大典》卷七三二六
敕具官某:士有旧忠异域,帅众来归,虽其部曲之卑,亦忘艰险之苦。
嘉尔志节,用锡恩荣。
归命以官,毋忘报称。
论责降刘述等劄子熙宁二年八月十一日上)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九七、《司马公文集》卷四一、《东都事略》卷七八上、《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五八、《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五
臣窃闻知杂御史刘述、集贤校理丁讽、审刑详议官王师元,皆以执守谋杀刑名,差官取勘;
侍御史刘琦、钱顗,皆以论列政府公事,除员外郎降监酒税。
中外闻之,无不惊谔。
臣闻孔子曰:「守道不如守官」。
孟子曰:「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此古今之通义,人臣之大节也。
彼谋杀已伤自首刑名,天下皆知其非,今朝廷既违众议而行之,又罪守官之人,臣恐重失天下之心也。
夫绁食鹰鹯,求其鸷也,鸷而烹之,将何用哉?
陛下践阼以来,待臣下以宽仁。
至如皮公弼陛下明知其贪,阎充国陛下明知其猥也,二人皆以知县权发遣三司判官公事,及得罪而出,皆为知州
、顗所坐,不过狂直,止以迕犯大臣,遂降为监当。
然则狂直之罪,重于贪猥,得罪大臣,甚于得罪陛下也。
臣不胜拳拳,窃恐来者侧目钳口,以言为讳,威福移于臣下,聪明有所壅蔽,非国家之福也。
臣备位近臣,亲被明诏,睹朝廷政事之阙,不敢不言。
伏望圣慈深察愚忠,早赐指挥,赦刘述等更不取勘,其刘琦等别除一本资序差遣,庶几稍息群议。
取进止。
龙图阁直学士成都府李公墓志铭元祐五年十月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四五、《苏魏公文集》卷五五
予志学之岁,侍先岐公官洪井,因接江西诸彦,颇能道江表士大夫之世。
曰:唐季之乱,四方豪杰与京都士族往往避地江湖,李氏能招携安辑之,故当时人物之盛,不减唐日,而文风施及其后裔、今名显于朝廷者多矣。
尝欲访求其人而载述其事,后与南康李公游,询其世系,则与前说相合。
公之裔盖出唐郇公袆之十一代孙涛,遭天祐宗室之祸,与其父间关南窜,流寓湘潭
马商以为衡阳,时涛之从兄郁为梁閤门使,上言涛父子羁族湖外可哀,诏商遣还京师,仕后唐,相汉祖,历晋、周,入皇朝,终官兵部尚书封莒国公号为名臣
公之还也,间道独行,一子不能从,遂留江南
其裔孙曰宗晦一作诲,因占数于南康建昌县,生知藉父产栖遁,不求仕进,乡里号处士
处士溧水县讳东,以子贵,赠金紫光禄大夫
光禄生公讳常字公择,力学自喜,多闻强识,为文章敏捷,初若不经思虑,及成属寓深雅,识者知其远器也。
皇祐元年进士甲科,历蕲、江二州推官,权宣州观察推官、监涟水军转般仓。
年少处小官,而方重自持,不妄笑语,上下敬惮之,发运使杨佐欲荐改官,公推先其友人刘琦杨公叹曰:「不见此风久矣」。
乃并荐之。
后亦为御史,名称当世
秩满改大理寺丞韩康公三司使,辟为检法官,徙编校史馆书籍
英宗即位,命辅臣举馆职曾鲁公以公名应诏,召试学士院,贴秘书校理,俄兼史馆检讨
王荆公辅政,大议改更法令,与公素厚,引为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官,兼看详中书条例,并辞不拜。
权判尚书考功,由太常博士右正言,同主管国子监公事。
时始作新法,谏官、御史论列其非是,皆斥不用。
公力疏诋之,以为始建三司条例司,虽致天下之议,而善士犹或与之。
至于均输、青苗之法,取息歛怨,傅合经义,天下固已大骇,而善士不复与矣。
荆公遣其所亲厚往喻意,不听。
章十数上,其言青苗尤切,至诏使分析,不从。
家居请罪者累月,于是落校理通判滑州
岁馀复职,知鄂州,徙湖州,又徙齐州
齐素多盗,公至,痛惩艾之。
论报无虚日,而不少止。
他日得黠盗,刺为郡兵,使直事铃下,稍任使之,因询其奸状,对曰:「此由富家为之囊橐,官吏迹捕及门,禽一人以献则免矣」。
公乃令得藏盗之家,皆发屋破柱,尽拔其根株。
自是奸不容匿,境内遂清。
始公在江夏吴兴,政尚宽简,日与宾客纵酒啸咏,吏民安乐之,郡以大治。
及为济南,颇峻文深诋,郡亦大治。
由是人知其通疏适变,所值无不可也。
是时河决灵平,泛溢山东诸郡,公捍禦得其要领,一郡独免患。
部使者以闻,特诏奖谕。
淮南西路提点刑狱,历尚书祠部度支员外郎
寄禄格行,换朝散郎
元丰六年,召还试太常寺少卿
公以言去国十馀载,至是始归,士论莫不喜其复用。
既而以职事陛对,占奏闲雅,上为改容。
及去,犹目送久之。
遂赐三品服。
未几,迁尚书礼部侍郎,自少常仪曹
时以为美擢,后亦少继者。
今上即位,进吏部,试户部尚书,诏百官转对,公上七事,曰:崇廉耻、存乡举、别守宰、废贪赃、慎疑狱、择儒师、修役法。
观其目与当时所宜,则公之志可见矣。
又案役法、差免二科折衷,为书上之。
大意以为法无新陈,便民者良法也;
论无彼此,可久者确论也。
今使民俱出赀,则贫者难办;
俱出力,则富者难堪。
盍各从其愿,则庶几可久也。
元祐赦恩,蠲市易逋租不满二百缗者除之。
公请累息过其数亦宜勿收,而复舒、鄂诸州钱冶与泉、密市舶之法,其后朝廷多行之,逮今人以为便。
朝奉大夫五迁至中大夫,拜御史中丞侍读,加龙图阁直学士
初,河决小吴,议者请开淤河分杀水怒,自孙村口截河为堤,导还故处。
诏公往视之,还奏非便,事久未决,章至六七上,执前奏不改。
又遣吏部侍郎范公百禄、给事中赵公君锡覆案,如公议,罢其役。
然河之患亦竟未息也。
其论取士,请分诗赋、经义为两科,以尽学者所长。
其论省官,请别自致、因人两涂,以观其才实。
凡所言事,多举大体,务在广谏诤、抑侥倖、戒激讦,皆本之忠厚、笃于世教,尝谓己之所见,有得必入告于上,纤悉不隐,若其随时所趣,以排击取合,则不能也。
其自信如此,故忠言密启,世莫得而传焉。
罢职为兵部尚书,辞不拜。
出知邓州,数月,徙成都府,行次陕郊,暴疾卒于阌乡县传舍,实元祐五年二月二日也。
讣闻朝廷,士大夫无不骇痛,以为善人云亡,国之不幸也。
公幼有至性,事亲谨饬,服丧居乡,远近称其行义。
仲兄布早卒,事嫂张敬而严,视其子如己出。
自奉清约,俸赐皆赒其族,捐馆之日,家无赢赀,上赙特厚。
妣某氏追号某郡太君
初娶长沙狄氏,襄阳主簿遵度之女,早卒,追封某郡君
遵度以文章显名宝元庆历间,当时名公皆推重之。
再娶新安魏氏,光禄卿琰之女,卒赠遂宁郡
又娶遂宁之弟,封安康郡君
子男四:摅,终扬州江都
逮,承事郎
逡、超并承务郎
三女,婿曰扬州江都主簿孙端亳州司户参军丘楫、封丘主簿黄叔敖
公风度凝远,与人交有恩意。
其所厚善者翰林学士苏公轼子瞻,屡黜龃龉,而以诗酬答,更相称誉。
尝坐此赎金,而益亲不悔。
少与高邮孙觉莘老齐名,俱为司空吕正献公所知,期以国器。
二人官阀趣舍大略多同,数月之间,相继而逝,人甚异之。
平生所为文章,诸子集为若干卷,藏于家。
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僧舍,后虽出仕宦,而所钞书数千卷留山中如故,号其处曰「李氏山房」,尝曰:「生死必归此」。
其终也,诸孤自阌乡扶柩归南康,时公之伯兄莘为江南转运使,遂以其年十月丙午葬公建昌县千秋原,卒如其志。
其葬也,诸孤来请铭。
予与公游三十年,早同官寺,又连姻属,论议无间然,故知其所存尤悉。
大抵推诚接物,进退有本末,不为孑孑惊俗之行。
其所言,于时有合有不合,或以见诋,而士论终以长者目之,谓其远大叵量。
然官不出六尚书,寿止六十四,其所蕴积不得尽行于世。
呜呼!
命也夫。
铭曰:
翼轸之精,衡庐之灵。
钟秀于人,为时之英。
彼美公择,得其粹清。
气直而和,识远而明。
濯缨江湖,发藻仙瀛。
天子命之,拾遗帝庭。
人讦我矫,政失吾争。
既出复召,道直言行。
奕奕奉常,巍巍贰卿
帝用耆旧,擢司典刑。
坐筹省计,执宪台丞,变通尽利,献替输诚。
金华进读,畴咨老成。
两川遐守,千骑徂征。
半途觏闵,遂辍修程。
于嗟国器,临挚而倾。
三纪立朝,便蕃宠荣。
五峰旧隐,未始忘情。
生存华屋,殁有佳城。
克终厥志,表以斯铭。
三国杂事篇(下) 北宋 · 唐庚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唐先生文集》卷八
操征柳城,备劝刘表袭许,不能用。
挟天子令诸侯,其事始于齐桓、晋文。
而齐桓、晋文未尝迁惠王襄王于齐、晋也。
除难定乱,兴灭继绝,功效既著,诸侯自服耳。
董卓以献帝居长安李茂贞昭宗幸凤翔,发号施令,动以制诏为名,然而天下诸侯群起而攻之,何也?
无尺寸之功以取信于天下,而有劫主之名以负谤于诸侯。
则天下诸侯群起而攻之,亦固其理也。
使能勤王如桓、文耶,虽不袭许,何害其为令诸侯哉?
如其不然,虽袭许,适足以致诸侯之师而已,董卓、李茂贞是也。
亮出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响应。
马谡败,三郡不守,亮拔西县千馀家还汉中
汉全盛时,日月所照,横目之民,皆汉赤子。
其后德薄,不能保有黎庶,则举江以东而投之吴;
割渭以北而捐之魏。
则民不弃汉,而汉弃其民。
亮出祁山,三郡望风响应。
而亮不能守,则亮负于民,而民不负亮。
方是之时,固当集其所获之众,痛自引咎而谢遣之,使崤陇之民晓然皆知吾心,则后日之举,不患其不至。
如其不然,在彼犹在此也。
而亮拔西县千馀家迁之汉中,既不足以伤敌,而使无辜之民流离转徙,违其宗族,去其坟墓,岂三郡所以响应之意哉!
此虽边部之常,然于孔明,则有不应尔者。
此吾所以为之惜也。
孙亮太平二年,宗室孙基盗乘御马,付狱,侍中刁玄奏曰:「基法应死,然鲁王早终,唯陛下哀原之」。
曰:「法者天下所共,奈何以情相迫耶?
当思可以释此者」。
玄曰:「赦有小大,或天下,或千里,或五百里,随意所及」。
乃赦宫中,得以免。
吴之君臣,可谓上下皆失其分矣。
汉世诸侯王有罪当诛,丞相御史典客宗正廷尉奏请论如法。
制曰:「朕不忍致法,其与列侯二千石议之」。
于是丞相御史等又奏:「臣等谨与列侯二千石议,皆曰宜论如法」。
制曰:「朕不忍致法,其废勿王,或削地若干」。
夫请论如法者,有司以法守;
不忍致法者,人主以道揆
人主也,而论法;
玄有司也,而论情。
故曰吴之君臣,可谓上下皆失其分矣。
鲁肃劝权以荆州借备,周瑜言:「备枭雄,不宜以土地资业之」。
汉时荆州之地,为郡者七。
刘表之殁,南阳入于中原,而荆州独有南郡江夏武陵长沙桂阳、○陵。
备之南奔,刘琦江夏从之。
其后,四郡相继归附。
于是备有武陵长沙桂阳、○陵之地。
曹仁既退,关羽、周错处南郡,而备领荆州,居公安,则六郡之地,备已悉据之矣。
其所以云「借」者,犹韩信之言「假」也。
虽欲不与,得乎?
鲁肃之议,正合良、平蹑足之几,而周瑜独以为不然。
屡胜之家,果不可与料敌哉!
建安二十年,先主居公安,使关羽荆州
会曹公征汉中,先主恐失益州,与吴连和分荆州,引军还蜀。
曹公征汉中,先主闻之,与吴连和分荆州,是矣;
引军还蜀,非也。
是时,蜀有南郡之地,而先主以蜀兵五万居公安
若进据襄阳,而帅五万之众以袭许,卷甲疾趋,五日而可至,事成,则天下未可量;
不成,则汉中之师不攻而自退。
此兵法所谓「攻其所必救者」。
初,曹公征柳城,备劝表以袭许。
及备据荆州,亦不能办,此信天命有在哉!
孙权尊称,议者以为交之无益,而名体弗顺,宜遂绝之。
孔明以为未可。
或曰:「孔明之不绝吴,权耶,正耶」?
曰:「正也。
非权也」。
六国之时,诸侯皆僭矣,孟子以为有王者作,不皆比而诛之,必教之,不从而后诛之。
然则未教之罪,王者有所不诛。
孔明之势,既未能有以教吴,则吴之僭拟,未可以遽责。
此王者之法也,非权也。
吴欲以兵万人讨樊胄。
权问潘浚,瑜言:「五千兵足以禽胄」。
因论胄可破状。
权奇其言,遣将五千斩平之。
权克荆州,将吏悉降,而独坚卧不屈。
权舆致之,伏床而泣,悲不自胜。
其于所事,何其厚也。
既而樊胄欲以武陵自拔归蜀,为权画策,卒自将讨平之。
其于所厚,又何薄也。
意者在君为君,有不得不然者乎?
吾闻乐毅去燕适赵,赵欲与之伐燕。
泣曰:「昔之事燕,犹今之事赵也。
毅若获戾,放在他国,终身不敢谋赵之徒隶,况其国乎」!
使乐毅愚人也则可,乐毅知事君,则不得为无罪矣。
侍中荀勖、中书令和峤奏使著作郎陈寿定故丞相诸葛亮故事为二十四篇,号《诸葛氏集》,上之。
魏文帝即位,求孔融之文,以为不减班、杨。
晋武帝践祚,诏定诸葛亮故事,而比之周诰。
魏武之雠恨,而亦晋宣之仇敌。
二人之言,宜非当时之所欲闻,而并见收录,惟恐其坠失。
荡然无忌,犹有先王大公至正之道存焉。
此吾所以特有取于魏、晋也。
魏明帝即位抚军大将军司马悫、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中军大将军曹真开府
汉初置丞相御史府,后置三公府,将帅出征置幕府,军罢即废,不常置也。
今魏既置三公,而悫等并为大将军开府京师,此何理耶?
公室之卑,盖自此始矣。
蜀将李平闻悫等开府辟召,以说孔明孔明鄙之。
是时中原人物推陈长文为第一,今长文亦为此,馀无足道矣。
建安十八年,汉帝诏并十四州复为九州。
三桓讽鲁作三军,合《周礼》矣,其志乃欲卑公室而夺之权。
曹操讽复九州,合《禹贡》矣,其志乃欲广冀州而益其地。
夫引经术、称古谊者,固未必皆奸人,而奸人之欲济其邪谋者,亦未尝不引经术而称古谊。
既不可以尽信,亦不可以皆疑。
要在乎察之而已。
庞统说先主取益州,先主曰:「今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
以急,吾以宽;
以暴,吾以仁;
以谲,吾以忠。
每事相反,乃可成尔。
以小故而失信义于天下,吾不为也」。
宽胜急,仁胜暴,忠胜谲。
强而备弱,宜胜而反不如者,何也?
稊稗者也,备五谷之不熟者也。
五谷不熟,固不如稊稗
非谓宽仁忠信不能胜急暴谲诈也,备不能胜耳。
故曰:「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青龙三年张掖出石,圆广一丈六尺,高一丈七尺一寸,围五丈八寸。
苍质而白理,有若麟者、若凤者,有若虎者,有若牛者、若人马者,有若八卦列宿孛彗者。
其字读而不可晓,时人以为魏、晋之符。
《河图》、《洛书》之说,欧阳永叔攻之甚力。
今观此图,与《河图》、《洛书》亦何以异?
惜乎!
时无伏羲、神禹,故莫能通其义,而陋者以为魏、晋之符。
魏、晋何足道?
安知其非八卦、九畴之类也。
造化之所为,犹有幸不幸焉,而况于人乎?
可胜叹哉!
可胜叹哉!
苏则金城守,闻魏氏代汉,发服悲哭。
孙盛评曰:「士不非其所事,不事其所非。
既已策名新朝,复怀贰志,岂大雅君子出处之分哉」?
魏氏受禅,汉帝尚存,缟素举哀,诚为轻脱。
谓「贰志」,兹又过矣。
箕子过故商墟,感宫室毁坏,伤之欲哭,以方朝而不敢;
季札哭王僚而事阖庐
晏子庄公而事景公
哀死事生,以待天命,此人臣之分也。
何得谓之非其所事而事其所非乎?
孙盛枭音,使人闻而恶之。
诸葛亮张温败,未知其故,思之数日,曰:「吾得之矣,是人清浊善恶太分明也」。
善恶太明,诚取败之道。
然人之祸败,有以其道得之者,有不以其道得之者。
张温之败,可谓不以其道矣,尚安可以推求其故哉?
魏文帝赐群臣没入生口,唯歆出而嫁之。
帝叹息。
孙盛评曰:「子路私馈,仲尼毁其食器;
田氏盗施,《春秋》著以为讥。
孥戮之家,国刑所肃,若在哀矜,理无偏宥。
居股肱之任,当公言于朝,而默受嘉赐,独为君子,可谓匹夫之仁,蹈道则未也」。
孙盛以刻薄之资,承学于草窃乱贼之世,性习皆恶,故其论议类皆如此。
夫见牛未见羊,孟子所谓仁术也,何名为偏宥哉?
使廷尉魏文之时,则歆当以私馈、盗施诛矣。
东晋之不用,不为过也。
陈寿曰:「蜀不置史,注记无官,以故行事多遗,灾异靡书。
诸葛亮虽达于为政,若此之类,犹未周焉」。
《礼记》:人君「言则左史书之,动则右史书之」。
周礼建官备矣,独不闻有所谓左、右史者。
虽有太史,然不以注记为职。
是时诸侯皆有史,岂天子独阙乎?
春秋之时,卜田宅者,占云日者,皆称太史,则太史殆阴阳家流,然书赵盾者,书崔杼者,亦称太史
太史又似掌注记者。
盖方是时,学者通知天人,而卜兴废者亦不纯用蓍龟。
太史伯祝融之功,而推楚国之必兴,太史赵虞舜之德,而占陈氏之未亡。
其论谊證据有绝人者,故阴阳注记得兼掌之。
汉司马谈父子为太史令,以论著为已任,而又掌天官,则兼掌之效,于兹可见。
魏晋之际始置著作郎,自是太史职分而为二,孔明之时未也。
后主景耀元年史官景星见,于是大赦改元。
而曰蜀不置史,妄矣。
景初元年,有司奏魏得地统,宜以建丑为正。
遂改是年三月孟夏四月
世言得人统,以建寅为正。
商得地统,以建丑为正。
周得天统,以建子为正。
其说非也。
以《尧典》羲和、《舜典》巡狩观之,唐虞之世固以建寅为正矣。
至夏后之时,其法尤备。
其书传于后世,谓之《小正》,孔子得之于杞,以为可用。
非谓建寅之正自夏后氏始也。
至成周时,始用建子为正,然犹不废夏时,谓之正岁。
后之学者,以为建寅为正,周以建子为正,商居其间,不应无所变改,因以意推之,曰商以建丑为正,而三统之说兴焉。
夏后氏建寅为正,吾于《论语》见之矣,《论语》曰:「行之时」。
周以建子为正,吾于《春秋》见之矣,《春秋》书:「十月降霜,杀菽;
三月无冰」。
商人以建丑为正,于经既无所见,于理亦复不通。
夫以建子为正者,取二十四气之首也。
建寅为正者,取四时之首也。
建丑为正,其取义安在哉?
是以知其不然。
建安十八年,先主进军围雒县庞统为流矢所中,卒。
先主言则流涕。
庞德公孔明卧龙,以士元为凤雏。
士元之齿,当少于孔明
孔明卒时年五十四,而士元先卒二十有二年,则士元物故,尚未三十也,岂不惜哉!
建安二十四年,先主始王汉中
是岁关羽卒,明年黄忠、法正卒,又明年张飞卒,又明年马超、马良卒,基业未就,而一时功臣相继沦谢,如有物夺之者。
明年后主践祚,而旧人独有孔明、赵云。
后七年云卒,又五年孔明卒,而勋旧于是乎尽。
正卒时四十五,四十七,良三十五,自馀不著其年。
《飞传》称少与俱事先主,年长数岁,兄事之,则卒时年才五十许。
霍峻年四十。
此数杰者,皆以高才早世,而谯周至七十馀而终,天不祚汉明矣。